媒体理工

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 >> 媒体理工 >> 正文

三代电脑伴成长

发布时间:2002-03-22 作者与来源:  浏览次数:
本报通讯员林丹  参加e家人网络大赛的浙江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二学生马晨聪似乎对拿奖没什么指望,至今他还不知道奖品是什么,“参与第一”是他打出的旗号。马晨聪说起第一轮比赛一脸惋惜,“我每周六下午有课,初赛第一场那天,我爸妈都不在家,我下课飞车赶到家时,只剩下5分多钟的答题时间,只好挑最熟悉的题目做,20题我只答对了16题,如果多给我5分钟,也许成绩会更好。”和爸爸抢电脑的事儿,在马家可不多见,因为马晨聪的卧室里摆了两台电脑———一台是爸爸专用,一台是马晨聪专用,至于老妈,基本上都是趁着父子俩有人不在的时候“溜”上来看看新闻、赏赏电影。如果真要细究,马晨聪家的电脑可就不只两台了,马爸爸的专用电脑自1993年买来后已经“改版”N次,除了电源,所有部件都换了一次;当年的“古董电脑”已经无“骨”可寻,惟一保留下来的是它曾用过的CPU,“这台电脑最早用的CPU是8086,可惜被我们弄丢了,只好留着这块486做个纪念!”马晨聪一脸遗憾。早在1993年,马晨聪才上小学的时候,专攻自动化控制的爸爸就已经在复旦夜大里接触了最早的电脑,并且很快把这稀罕物什搬回了家,据说,妈妈见到那台古董电脑时,惊讶得叫了起来:“这是什么东西,像电视机又拖了个大盒子?”正是这台“古董电脑”开启了马晨聪对计算机的兴趣之门,也成为他报考计算机专业的原因之一。从DOS到Windows,每次操作系统的更新都带来了“古董电脑”部件的“大换血”,马晨聪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慢慢长大。去年,当更新过的“古董电脑”仍然无法满足他的操作需要时,他为自己配了台新电脑。从此,新旧两代电脑在他们家开始了长久的拉锯战。1998年开始,追赶潮流的马爸爸开始上网,那个时候,他们用28.8K的Modem拨号上网,速度奇慢无比,每次开网页都要等半天。为了节约昂贵的上网费用,为了避免电话漏接,家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每天上网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即使这样,马晨聪爱上网络资料搜寻的那个月,网费也达到了200多元。装宽带,成为全家讨论的一致结果。宽带让马家享受到了网上冲浪的乐趣:找资料、尝试网上购物、Q聊、发图片、做主页已经成了马晨聪网络生活的一部分;退休的爸爸炒起了股,整天对着小电脑埋头研究大盘走势;从来与时尚绝缘的妈妈,则爱上了网络电影。最让全家人开心的是,远嫁美国的姑妈现在也学会了上网,从前来回要寄近1个月的信,现在通过网络发E-mail,马上就能收到回信,天涯也在咫尺间。现在,报纸与网络也成了他们全家的信息来源,在马家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彩电现在只能寂寞地在房间一隅躲着。“如果没有网络,我们还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马晨聪开玩笑说。(摘自《钱江晚报》)